敬老爱老,从“骨”开始:这份骨骼健康指南请收好
敬老爱老,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。随着年龄增长,父母的骨骼健康是否牵动着你的心?有一种疾病,初期“静悄悄”,却可能悄悄“偷走”骨骼的强度——它就是骨质疏松。

很多人认为这只是“缺钙”,其实它是骨量减少、骨结构遭破坏,导致骨骼“变脆”、容易骨折的一种退行性病变。若不加以重视,轻微碰撞、摔倒,甚至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骨折。


骨骼的“求救信号”,你读懂了吗?
早期信号:不明原因的乏力,腰背或四肢酸痛,尤其在活动后加重。
中期进展:活动能力下降,走路变慢,甚至出现下肢肌肉萎缩。
严重后果:轻微外力下就发生骨折,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。
脊椎变形:身高“缩水”、驼背日渐明显。
髋部骨折:常被称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可能造成长期卧床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

预防,永远是应对骨质疏松最有效、也最经济的方式。

常晒太阳
每天15-30分钟(避开强光时段),帮助合成维生素D,促进钙吸收。


坚持运动
适度进行负重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、跳绳等,给骨骼良性刺激,增强骨密度。

吃对营养
补钙:牛奶、豆制品、深绿色蔬菜都是“钙”世英雄。
补蛋白:适量摄入鱼肉、鸡肉、牛肉等优质蛋白,为骨骼提供营养支持。

戒烟限酒
烟草与过量酒精都会加速骨量流失,尽早远离为妙。

保持良好姿势
避免长期弯腰驼背,减轻脊柱负担。

谨慎用药
部分药物(如激素类、利尿剂)可能影响骨代谢,老年人使用需遵医嘱。

预防跌倒
家中走道保持通畅,浴室放置防滑垫,选择合脚、防滑的鞋子,降低跌倒风险。


如果已经确诊,也请不要灰心。科学管理,依然可以拥有稳健人生。

运动不能停
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适度运动。即使卧床,也应在床上活动四肢与腰背。


早动早健康
骨痛缓解后,尽早尝试下床行走,避免肌肉萎缩与骨量进一步流失。

及早就医,规范治疗
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,控制病情进展。


温馨提示
骨骼健康,是一生最重要的“投资”之一。趁时光未老,趁父母尚健,多一份关注,就少一分风险。这个重阳,让我们一起,把对父母的关爱,落实在守护他们的每一寸骨骼里。

供稿:老年医学科
编辑:党群工作部
一审:向日晖
二审:李彦兴
三审:周洁
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